发布日期:2025-04-02 22:25 点击次数:185
2012年的一天专业炒股配资网,一名文物专家来到了陕西咸阳渭河北塬韩家湾,向村民打听着一位名为孔忠良的人。
孔忠良是当地的一位农民,此时的已经鬓角斑白,勤劳朴实的他迎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份。
岁月掠过他的额角,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多道皱纹。
几经辗转,专家找到了孔忠良,谈起了45年前的一段往事。
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再度浮上心头,年近六旬的孔忠良嘴角扬起一抹笑意。
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突然激动起来:“没想到,45年了还有人记得我。”
45年前,当时13岁的孔忠良在放学途中捡到一枚玉玺,善良朴实的他毫不犹豫地把玉玺交给了博物馆,不求奖励。
这件事以后,孔忠良继续过着自己平淡安定的生活,在专家找到他时,他已在咸阳韩家湾务农45年。
那么,时隔多年,专家找到孔忠良所谓何事,孔忠良捡到的那枚玉玺又有何价值?
展开剩余93%孔忠良老人
这一切还要从45年前孔忠良的那段遇宝经历谈起。
少年放学途中遇宝,求助专家探明真相
1968年夏季的一个傍晚,13岁的孔忠良结束了一天的学业,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一场大雨让空气格外清新,大雨过后,沿路树木叶片上的浮灰被雨水冲去,一些原本埋藏在泥土下的石块也露出路面。
走到狼家沟时,孔忠良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块白色石头露出地面,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微弱的光芒。
一般的石头颜色黯淡,这块石头远远看去通体白色,石头特殊的颜色吸引了孔忠良的注意力。
孔忠良朝着石头走去,想把它从土壤里拿出来。
雨后的泥土更加松软,孔忠良很快就将白色“石头”拿到了手中。
太阳已经西落,阳光不像正午那样耀眼,在夕阳中孔忠良端详着手中的“石头”,觉察到了异样。
孔忠良捡到的玉玺
这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碎石,它上面有人工雕琢的痕迹,方方正正的底部托起一只外形奇特的小动物。
“石头”周围还有着一圈“花纹”,把“石头”翻到底部,孔忠良发现这块“石头”下面还刻着文字。
一开始孔忠良想要将这块“石头”随手丢弃,但上方的小动物吸引了他,他最终决定将这块“石头”带回家。
对年少的孔忠良来说,这块雕刻精美的“石头”是一件可以把玩的小玩意儿。
但当孔忠良将它带回家给父亲看了以后,“石头”的价值才慢慢浮出水面。
与孩子相比,父亲孔祥发见识更广,他知道村庄此前出土过文物,因此没有忽视儿子手中那块“石头”的价值。
孔祥发更加仔细地察看“石头”的特征,他观察着上面的花纹、文字。
陕西省博物馆
但他终究不是专业人员,所以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什么文物,有多高的价值。
孔祥发最终决定请专业人士判断这块“石头”的价值,第二天他就带着“石头”前往陕西省博物馆(在西安碑林),想要让专家用专业知识判断“石头”究竟是何物。
“石头”被孔祥发交到博物馆专家手中,“石头”上方的动物造型引起了专家的注意。
原来,孔祥发父子看到的动物,其实是一种名为“螭虎”的异兽。
在东汉名臣蔡邕撰写的记述性著作《独断》中有言:“天子玺以玉螭虎纽”,螭虎代表着权力和高贵的身份。
刻在白色“石头”上的这只螭虎,纹饰精美、造型生动。
经过古代工匠的雕琢,螭虎好似有了生命力,盘卧在方正的底座上,一双眼睛正视前方。
专家继续仔细观察,当专家看到底部的文字时,对这块“石头”越发惊讶。
孔祥发父子看到的奇怪的动物“螭虎”
原来,经过专家的仔细分辨,这块白色“石头”下方刻着的文字是“皇后之玺”四个字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四个字使用的是篆体,字体规范庄重,笔画均匀流畅。
再度凸显这块“石头”做工之精美。
看到底部清晰的文字,专家意识到,这块孔祥发带来的“石头”极有可能是一位皇后的玉玺。
为了弄清楚玉玺的主人究竟是谁,专家跟随孔祥发回到发现玉玺的咸阳渭河北塬韩家湾狼家沟。
咸阳东临西安,历史悠久,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,承载着悠久、灿烂的民族文化。
在历史的积淀里,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史遗迹。
来到狼家沟,专家惊喜地发现狼家沟距离长陵很近。
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寝,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。
那么这枚玉玺是否为刘邦皇后吕雉的玉玺呢?
“石头”下方刻着“皇后之玺”四个字
带着这样的疑问,专家开始对这枚玉玺的归属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。
随着研究的深入,玉玺的归属之谜慢慢明朗。
玉玺归属之谜被揭开,孔祥发父子上交玉玺
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中华文明生生不息。
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珍贵文物,还有记载着古代典章制度、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古籍。
《汉官旧仪》便是两汉典章制度汇集,按照该书记载:“皇后之玺,金螭虎纽”。
书中所载皇后之玺的特征正好与孔祥发父子发现的玉玺吻合。
加之发现玉玺的地点与长陵相近,玉玺的出土地点与吕后、汉高祖合葬地东侧有一千米。
因此专家推断出,这枚玉玺应当是吕雉的印玺。
吕后身为刘邦的皇后,无论是在汉代还是我国封建历史上,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。
而象征她身份的“皇后之玺”,在她的政治生涯里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这枚“皇后之玺”,对汉朝的一些历史事件与政治走向,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,更是吕雉权利的象征。
首先,皇后是皇宫中的一位重要人物,皇后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组成部分,与皇帝一同构成了中央集权制的顶层结构。
史书《汉书》有载:“汉兴,因秦之称号……適(适)称皇后……”
秦汉时期,皇后这一称号逐渐诞生,而吕后则是我国历史上首位有明确记载的皇后。
刘邦即位以后,尊吕后为皇后,经过先秦的文化积淀,强秦、西汉对大一统专制政权结构的巩固,皇后这一称号诞生。
玉玺上威风凛凛的螭虎
汉代册立皇后时要授予玺印,而“皇后之玺”就成为吕后身份的象征。
秦朝二世而亡,从强秦残躯上崛起的西汉,从秦亡的命运里吸取教训,统治者积极完善大一统的政权结构,以巩固皇权统治。
陪在刘邦身边的吕雉,在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作出贡献,最终登上了皇后之位。
吕雉为帮助刘邦巩固刘姓天下,凭借着皇后称号、皇后玉玺参与政治变革,帮助刘邦翦除韩信、彭越等异姓王。
史书《史记》载:“佐高祖定天下,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”,身为皇后的吕后在西汉政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,巩固了西汉初期的统一局面。
高祖死后,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(吕后之子)即位,位高权重的吕后朝中地位出现一定的变化,从皇后变为皇太后。
刘盈为人仁弱,吕雉开始独掌大权,开启了“垂帘听政”的先河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
在吕后行使皇权的过程中,“皇后之玺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!
它既能证明吕后合法的皇后身份,彰显其高贵的地位,又是其行使皇权的凭证。
比如,被封后授玺的她有了官方认可的皇后地位,借助这一特殊地位,她甚至可以废立皇帝。
《史记》记载,吕后让年幼的外孙女张嫣(刘盈姐姐的女儿)做了刘盈的皇后。
因为张嫣年龄太小,难以怀孕,吕后便设计将刘盈与宫女所生的孩子,假装是张嫣的孩子。
手段狠毒的她在杀害了孩子生母后,将孩子立为皇太子,这个孩子就是西汉前少帝刘恭。
刘盈离世以后,刘恭成为了西汉第三位皇帝。
随着年龄渐长,刘恭得知了真相,欲替生母报仇,吕后恐遭刘恭报复,将皇帝囚禁、废黜,还在后来暗中将其杀害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吕后废黜少帝之时,群臣并无异议,《史记》记载,群臣听完吕后决定废黜少帝的诏书后“顿首奉诏”。
无论是废黜皇帝的做法,还是群臣对吕后废黜少帝一事的反应,都能表现出吕后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在“皇后之玺”的帮助下,吕后借助皇后这一特殊身份,行使着让朝臣、皇族听命的皇权。
随着“皇后之玺”归属之谜的揭开,这块玉玺的价值渐渐浮现出来。
“皇后之玺”见证着吕后行使皇权的过程,时过境迁,吕后攀上权力顶峰的过往已随历史消散,而出土的“皇后之玺”封存着那些过往,向后人展示着属于皇后的殊荣。
这枚“皇后之玺”诉说着与吕雉相关历史的同时,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时光的千锤百炼没有让它的魅力褪色,庄重流畅的文字、复杂精巧的纹理、栩栩如生的造型,彰显着能工巧匠的突出艺术水准。
玉玺上的螭虎威风凛凛,展现出皇后威服臣官的权威,与吕后临朝称制、独掌大权的历史相契合。
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,这枚刻着“皇后之玺”的玉玺被认定为汉代皇后吕后的玉玺,得知这一消息的孔祥发父子并未将其占为己有。
如此珍贵的文物,其价值不可估量,生性朴实、善良的孔祥发父子,毫不犹豫地将这一宝贵文物捐献给了博物馆。
如今这枚珍贵的玉玺已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,被列入一级文物级别,属于国家级文物。
而孔忠良父子恪守着保护文物的信念,用行动践行保护文物的责任。
一开始没有认识到文物价值的他们求助于专业人士,驱散了蒙在文物身上的谜云。
在得知文物价值以后,他们并不追名逐利,而是将文物上交,让专业场馆、人士保护文物。
“小人物”却有“大光辉”,孔祥发父子对文物的态度值得我们称赞与学习。
把玉玺交给博物馆之后,孔祥发父子并没有借此索要什么回报。
但博物馆的领导坚持给父子二人20块,用作他们回家的路费。
这对朴实的父子用积极行动守护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,让更多人能够在博物馆展厅目睹古代文物绽放出的特殊魅力。
将国宝交给专业人士后,孔祥发父子安心归家,继续过着平淡安定的幸福生活。
一晃45年过去,勤劳朴实的孔忠良度过一日日月出日落,忙过一年年春耕秋收,在田间挥洒汗水,收获希望。
直到2012年的一天,专家的到来,唤醒了孔忠良对往事的回忆。
那么,专家找孔忠良的目的是什么?
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首页的镇馆之宝
专家到来,孔忠良受到表彰
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没有忽视孔忠良父子对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。
他们找到孔忠良,为他颁布了证书,这一年孔忠良的父亲孔祥发已经离世十余年。
被王京平找到的孔忠良十分激动,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举动在多年后还被人牵挂,他动情地说道:“没想到,45年了还有人记得我。”
多年以来,他面朝黄土背朝天,用自己的辛勤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。
回忆起自己上交文物的经历,孔忠良的内心想法依旧十分单纯、朴实,虽然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,但关于上交文物这件事,他从来没有后悔过。
2012年,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举行了一场总结表彰大会,包括孔忠良在内的十位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。
该基金会秘书长、杜陵保管所所长王京平谈到自己寻找孔忠良的原因及经过。
王后之玺
他从别人口中听到了45年前一位少年捡到国宝并上交的感人故事,决定亲自登门找到孔忠良。
王京平来到了孔忠良务农的地方,见到了曾经的那位“少年”。
45年风风雨雨,孔忠良脸上早已没有青春的痕迹,他头发花白,身体也不再健硕,但他的脸上仍洋溢着动人的笑容。
孔忠良和父亲将自己捡到的那枚玉玺上交后,就没有再看到过这件文物。
尽管父子二人从专家口中知道了文物的宝贵价值,也没有将其视为致富跳板,乘机从博物馆拿到一笔钱。
朴实的父子二人在博物馆领导的坚持下,才接受领导硬塞的20块,把这笔钱当作回家的路费。
在上交了文物以后,孔忠良父子就不再挂念这件事情。
而是继续忙碌在田间地头,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孔忠良颁布的收藏证书
孔忠良表示,自己以后将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。
曾经的那个少年无意中与国宝邂逅,骨子里的淳朴让他的心中只有保护文物的念头,而不是靠文物发财致富。
捡到文物时,孔忠良年纪尚小,但他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,既然是国宝,就应该交给国家,随着年龄的增长,孔忠良的初心并没有改变。
与文物的这次邂逅,为孔忠良的人生写下了精彩的注脚,造型精致、价值连城的“皇后之玺”,成为镌刻在他脑海的一份美好回忆。
时间没有抹去他对文物的重视,珍贵的文物也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轨迹,他安分守己,在家乡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农民。
那个上交国宝的年轻身影已经不复存在,但孔忠良和“皇后之玺”的故事并未中断,他积极保护国家文物的态度,不求名利、踏实本分的人格,激励着更多人走上保护文物的道路。
皇后之玺
捡到国宝、上交国宝这件事一直都让孔忠良骄傲,看到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,他内心高兴又自豪。
在博物馆的保护下,文物能够被更多人看到,孔忠良认为这是国家的东西,就要放在博物馆。
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烈兴趣,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凝聚着厚重的历史底蕴,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良好媒介。
“皇后之玺”等众多珍贵文物,将有更好的机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参观者看到。
这枚珍贵的玉玺,承载着古今多段故事,它见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它冲出黄土的“束缚”重现于世的过程,展现出孔忠良和父亲对文物的珍视。
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守护,中华传统文化赓续不断。
孔忠良与父亲对文物的重视与守护,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。
编辑:pai
责编:林画专业炒股配资网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萍乡市股票配资 贝莱德集团旗下iShares MSCI印度ETF上周获得1.44亿美元资金流入 规模创2024年9月份以来最大
下一篇:股票配资正规 新希望(000876.SZ)发预盈,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.3亿元至5亿元,扭亏为盈